体育学院——中国近现代体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刘森 刘春燕
原载《文史精华》2012年河北师范大学建校110周年专辑
近代以降,为强国保种,抵御外侮,新型的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应运而生。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前身就诞生在那剧烈变革的年代。
——她的两个源头声名赫赫:一支是近代中国为数极少的公立女子体育本科之一的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一支是声名远扬的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初期被誉为我国北方体育专业教育的“半壁江山”。
——她虽几经变迁,但办学承绪始终清晰分明,81年的办学历史和独特历程,在目前全国250余所体育系科中寥寥无几,能与其媲美者不过三、四。
——她一直伴随中国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办学规模从小到大,办学层次由本及博,专业设置从少到多,无不与整个中国近现代体育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深度契合,因而成为我国近现代体育的微缩景观。
现在,就让我们回眸81年的峥嵘岁月,撷取不平凡历史画卷中的华彩篇章,去聆听她铿锵前行的历史交响。
80年前的两脉源流
源头之一——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河北女师体育系
1906年,天津,北洋女师范学堂创建。这是我国创立最早的公立女子师范学堂,是“当时全国女子院校中系科最多、设备最为完善的学府”,历任校长和各科教师多为教育名家,其体育活动一直很活跃。30年代更名为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后,著名教育家、时任院长齐壁亭于1931年创办了音体系,体育为音乐之副系,学制四年,次年体育系独立建系。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培养女子体育本科生的系科极少,(我国主要的女子本科体育系除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体育系外,只有1924年创办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系(只开办两期即停办)和1925年基督教会创办的金陵女子大学体育系,还有一些男女生兼招的本科体育系,数量不多而且所招女生比例较低。南京金陵女大体育系和天津河北女子师院体育系犹如南北两朵金花,共同辉映在近代中国女子体育教育史上,因此体育系在我国近代女子体育师资培养方面的地位极为显赫。体育系的女生们身着运动衣裤,英姿飒爽,严格操演,一时开女子体育风气之先,学生的运动水平也很高,在天津颇负盛名。
院长齐璧亭从南京聘请体育名家张汇兰担任首任系主任,继任者为早期革命家、津门近代著名女体育活动家杜隆元,并兼整个女师学院体育工作负责人。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召开第一次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出席的女代表寥若晨星,而张汇兰和杜隆元均出席此会。1936年,中国派出三十余名体育界精英组成体育考察团,与奥运代表团一同赴德观摩第11届奥运会并考察欧洲体育,其中仅有女团员9名,张汇兰和杜隆元均位列其中。
源头之二—— 声名远扬的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1933—1949)
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国立体专)创建于1933年,校址在南京孝陵卫,校长是国民党爱国将领、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学校校舍完善,国术器械和体育教学设施齐备,学制三年。除在本地招生外,另设上海、北京、天津、武汉、济南、郑州、太原等七个招生处,报考学生非常踊跃。其办学宗旨在“明耻教战,强种御侮,学贯今古与西东”的嘹亮校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阐释。
国立体专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功,武术课程与其它体育课时数相等,规定每日一次大负荷的国术锻炼,即使严冬季节,学生也无不汗流浃背。这是在当时的体育院系中绝无仅有,学生因此得到了极为有力的锻炼。
1936年,赴德国柏林参加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中国武术代表队一行9人中,国立体专学员占了四个名额——张文广、温敬铭、傅淑云(女)、刘玉华(女)。他们伴随着满江红的铿锵乐声,刀枪剑戟,闪转腾挪,敏捷的身手和精湛的技艺获得了如潮好评,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国体篮球队雄居全国冠军宝座,数年不衰,曾战胜过当时为中央军校校长蒋介石引以为荣的中央军校篮球队,并战胜称雄上海多年的美国职业篮球队。篮球队两次出访南洋为抗战募捐,深受侨胞的热烈欢迎和赞誉。
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至重庆北碚办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迁到天津河北体育场继续办学。在办学的16年间培养国术与体育人才约600余人,其中不少人成为颇具影响的专家学者,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留下了光辉足迹。1949年1月天津解放,该校300余名师生于8月1日与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至此,两源归一,形成了优势互补的新局面,师资队伍更为雄厚,且男女兼收,学生人数大增。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也于此时改称河北师范学院。
新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人才库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育教育的“全部家底”是: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体育系、南京大学体育系、西北师范学院体育系以及上海市体育专科学校等。其中地处北方的仅河北、北京两系,故一些老体育工作者通常把体育系在北方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地位以“半壁江山”喻之。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各地急需体育人才,而此时各体育学院尚未建立,使得体育系在北方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地位更为重要,这时体育系实行全国招生全国分配,遍布除西藏之外的全国各省,并以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即使是短期实习,体育系的学生也处处受到欢迎。
1952年6月,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发表后,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各大单科体育学院陆续创办。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承担起为建立中央体育学院(今北京体育大学)和天津体育学院输送师资的光荣任务。
张文广、刘英、吴守仁三位教师携窦文浩、王家正、陈宝义、崔鸣周、高鸿书、刘志明、马志伟、韩世真、孙伯梅、郑宝信、秦淳等11名弟子,立即投身到中央体育学院火热而艰苦的建校劳动中。至今,窦文浩仍珍藏着自己的工作证——这份弥足珍贵的北京体育大学建校历史上第1号工作证,属于这位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的毕业生。张文广先生调入时已在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担任副教授,他是由中央体育学院筹备处主任徐英超“亲自招贤任教”并组建武术教研室的,他对“创办和发展北体大武术学科做出了重大贡献”。北京体育大学高度评价这些创业先辈:“在以后几十年中,这批教师大多成为我校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或学术带头人。这些教职工就是中央体育学院的首批开拓者,我校的功劳簿上永远记载着他们的光辉名字”。为缅怀先贤,北京体育大学正在为已故的张文广先生塑像,以激励后人。
1956年,河北师范学院体育系随校迁石家庄办学,名为石家庄师范学院体育系。1958年,随省政府又迁天津。体育系大部分教师、本科学生和职工家属约600余人迁到天津。为迎接第一届全运会,以天津体校和河北省运动员为基础,再加上石家庄师范学院体育系,共同组建天津体育学院。1958—1960年,调入和毕业分配至天津体院的体育系师生约有45名,占当时天津体院教师队伍的62.1%。截止到2001年,天津体院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10名,其中7名是原石家庄师院体育系的师生。这些师生就像种子一样,凭着优良的传统和扎实的技术,为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体育教育事业做出了独特贡献,这既是体育系发展历程中的光彩一笔,也是对其历史地位的最好证明。
体育人才培养的领跑者
1961年9月除留在天津体院的教师外,其他师生又迁回石家庄办学,与原石家庄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办学,名为石家庄师范大学体育系。此后的较长一段时期里,河北省大、中专院校和中学的体育教师大多数都是该系的毕业生。1984年河北体育学院建立时,党委书记兼院长赵经宏教授为首的领导班子均出自河北师大体育系,当时,还有10余名教师调入省体院充实师资队伍。后来的院长宋春华,院长、书记张淑琴等主要负责人也都来自这里。
1984年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体育系刘竞存为副主任委员、术科课程组副组长,李洪滨、张万祥和李德孝被聘为委员。为专家和历届师生称道的是,在当时需要编写的全国通用的13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指导纲要中,体育系承担了其中的7门,即运动心理学——李建周,体育理论——王玉岭、张芩,赵经宏——篮球,李洪滨——排球,吕长江——足球,沈守仁——乒乓球,另有7名教师参编教材。主编、参编教材人数之多,为当时高师体育院系之冠。1986年—1987年,体育系教师受中央电教馆委托进行卫星电视教学,孔庆龄承担体育保健学,桂馥君承担田径教学,刘文兴承担运动生理学,均深受好评,甚至走出国门,影响面波及东南亚。
80年代,体育系在全国和河北省承担了多次体育师资、教练员、运动员等各项长短期培训任务。略录几例,以忆当时之盛:1980年,原国家教委委托体育系首家承办了全国高师体育系体育理论教师进修班,全国38所院校40余名教师来此进修;1982年承办了全国体育心理学教师进修班及暑期讲习班;1983年到85年承办两期全国高校青年助教进修班,160余人参训;1983年体育系承办了省体委系统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大专班,45人在此深造,现在这些毕业生均成为河北省体育战线的骨干力量;1989年受原国家体委宣传司和原国家教委成教司的委托,承办了一期包括《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全国权威报刊摄影记者参加的中国体育摄影艺术专业大专班,1990年第11届亚运会上评选出摄影十佳作品,其中有三位都是该班学员……,从这里走出了前国家女篮教练梁道宏、北京师范大学后勤集团董事长冯宝华、安徽师大体育系主任周之俊以及我省体育教育、行政管理战线上诸多骨干。曾经为各种培训授课的老师们现在绝大部分都已退休,虽已白发苍苍,但每每忆及往事,他们都深感自豪:“河北师大体育系教师要技术有技术,要理论有理论,没有统一教材老师们就自编自创,学员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那个火热的年代,那份使不完的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体育人,学生们飞得高、走得远、干得好,真让人高兴啊!”
体育系还与国家乒乓球队结下了一段深深情缘。1984年,经体育系沈守仁教授介绍,时任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许绍发、男队教练郗恩庭、女子乒乓球世界冠军齐宝香来这里就读。到1998年的十四年间,中国乒乓球队已先后有四批教练员和运动员从河北师大体育学院完成学业,其中包括总教练蔡振华、男队教练惠钧、女队教练李惠芬,连获五次男双世界冠军的吕林、世界男团冠军主力王浩等。2000年9月,黄飚、吕林、蔡猛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王楠、闫森、张怡宁、张莹莹、秦志戬、李佳、姜华君等运动员,以及中国女子足球队的王丽萍、张欧影被录取为全日制本科生。女队总教练陆元盛及教练施之浩、队员刘国正等44名教练员、运动员被录取为函授本科生。到目前为止,曾经就读河北师大体育学院的中国乒乓球队教练员和运动员已经达到了66名,为此,现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曾亲切地将河北师大体育学院誉为“中国乒乓球队的黄埔军校”。中央电视台体育部著名体育评论员、82届优秀毕业生蔡猛每每忆及母校,都对昔日恩师的谆谆教诲和母系的优良风气难以忘怀。
这些骄人成绩的背后,是体育学院多年来对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对体育发展走向的准确定位,对各种发展机遇的紧抓不放。在重技能、重技术的传统基础上,逐步走上技术理论并重,不断增强学院综合办学实力的发展道路。1979年就在全国高师院校中率先招收研究生,至今已有30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历史。1986年体育系被国务院学位办授予“田径教学理论与方法”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当时全国普通高师体育院系和河北省体育专业中唯一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后,学院更是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世纪之交的前后十几年里,是学院办学层次和规模快速发展、办学实力不断跃升的时期。时任院长、博士生导师赵斌教授和班子一道,带领全体教职工,励精图治,以时不我待的意识抢抓各种发展机遇,在竞争中找准自身优势,不断凝练出新的特色,增设新专业,拿下硕士一级学科,获得博士授予权,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将学院的发展成功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他还曾利用百年校庆的机会,组织部分教师走访了许多前辈,收集了大量史料,将办学历程编写为院志——也是河北师范大学二级学院中的第一本院志,在全国同类院系中也不多见。
目前,学院拥有“体育学”学术型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以及“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和“体育-学科教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拥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运动康复与健康”5个本科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是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河北省教育创新高地,承担了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与体育硕士、教育硕士、高校教师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在职研究生、函授本专科生等培养工作,形成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多种类型人才培养模式。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和社科基金课题,多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人体运动信息测评实验室”被评为河北省重点实验室。2012年9月,学院获批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办学水平又跃上一个新台阶。
绵延不绝的体育“DNA”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体育教师可称得上是“人类身体与灵魂的工程师”。81载春夏寒暑,历任领导与教师的艰辛付出,铸就了辉煌的教育事业,凝聚了厚重的精神血脉。大爱无声,体育学院教师本着对体育的热爱,对教育的执著,用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谱写了一曲爱体育、爱教育、爱学生的奉献之歌。
爱系如家是体育系的优良传统。前三任系主任张汇兰、杜隆元和罗爱华,这三位女体育家均终生未婚,在封建思想重重束缚、女子学体育不得不面对社会中“说三道四”的年代,勇于冲破思想桎梏献身体育。杜隆元刚直无私,同住亲属的孩子到她办公室,连一纸一笔都不许孩子拿回家。翟凤芷书记果敢正直,爱护教工,时时处处关心师生,作为当年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的爱将,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体育系和教师们争取了很多宝贵的机会。他去世多年后,老教师们每每追忆仍热泪盈眶。长期担任系行政副主任和书记职务的张淑贤,为工作殚精竭虑,处处“勤俭持家”,充分体现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爱生如子是体育系教师的一贯风范。在体育系师生中流传着一个温暖的称呼——“罗妈妈”,她就是从1946年到1977年间担任系主任深受爱戴的罗爱华。她自己生活俭朴,2分钱一份的咸菜只肯花1分买半份,却常常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慷慨解囊,曾要求把长期积累的1万余元捐出办厂。她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常跟学生说“女子学体育,教体育,当运动员,是最光荣的事情,不要怕别人说三道四”。“文革”中虽受到冲击,但仍心系事业,工作热忱不曾降低分毫。体育系学生在运动中容易受伤,孔庆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经常在自己家里为学生做饭,对他们呵护备至,嘘寒问暖。沈守仁教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师生感情深,不是黄金胜似金”温暖了许多学生的心。
爱岗敬业是体育系代代传承的崇高精神。刘竞存教授是当时全国高师体育系中唯一一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身教言教并重。他经常讲“教师教不会学生,嫌学生笨而对学生发脾气,正说明自己无能”,很多年轻教师都深受影响。70岁高龄时,他仍在教学中示范撑杆跳、跨栏、链球。还有张文广、陈家琦、马瑜、张长清、陈荣泽等先生品德高尚、学识渊博,都深受赞誉。侯启英先生一生深热爱田径,曾言“我的青春在400米跑道上,我死后骨灰要撒在这里”。
先贤的嘉风懿范影响了学院一代又一代教师的成长。曾任学院院长的刘建国教授在撑杆跳教学示范中四条韧带断裂,仍一边坚持康复训练,一边坚持进行课堂教学。技术课老师们经常说:“技术课教的是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不同,动作领会程度不同,因此,教多少个学生就用多少种方法”,“学生做侧手翻,练不会,老师扛也要把学生扛过去”,“学生没离开训练场,老师怎么能离开呢”。年逾七旬的杨翠屏老师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有个学生,一个技术动作学不会,杨老师急得连觉都睡不着,足足加练了四个下午,直到教会才放心。优良的师德师风代代传承,如今的教师队伍中同样人才辈出,他们练技术,带队员,攻学位,搞科研,不断茁壮成长,一届又一届学生在这个大熔炉里练就了精气神,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是社会中一部分人对体育人戏谑的看法,可是体育人并未因此妄自菲薄,而是以实际行动做到了“技术精湛、理论功底深厚”,塑造了理论知识丰富、运动技术扎实,精神世界充盈,感情热烈丰富,肯吃苦、能奉献,对事业对学生盈满大爱的崭新形象。
握紧历史的接力棒
2010年,走过80年历史的体育学院与公共体育教学部合为一家并迁至河北师范大学新校区。在“新师大、新发展、新风貌”建设目标的感召下,156位教职工以事业为重,以大局为重,开启了新的奋斗历程。在学院新一任领导班子带领下,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竞赛训练、群众体育、学生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在教学、科研领域继续发挥优势,又在社会服务、开门办学方面勇闯新路;不仅在专业教学、重大比赛中屡创佳绩,而且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群众体育工作上水平出特色上亮点频现……
体育81级校友、石家庄市一中体育组长赵伟充满期待地说:“希望母校继续为一线培养更多优秀教师,更重视技术培养,多开设各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新兴运动项目。”衡水中学何春玉老师在体育学院参加完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后,说“我是这里的毕业生,带着一线工作中的思考和问题来参加培训,面孔是熟悉的,但是母校老师们在不断更新学科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没有固守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模式,我解渴了也解惑了。愿体育学院再创新的辉煌”。
一届一届校友和社会的殷切期盼,促使老师们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上不断思考自身担负的使命和责任,走出创新之路。博士生导师赵焕彬教授在体适能理论研究及应用方面开辟了一条新路,潜心教学科研的同时,长期被聘为国家体育总局外请专家,为国家队教练、各省队教练进行上岗培训,还两次远赴西藏、宁夏参加西部支教,培养的多名研究生到国家队担任科研教练和体能教练……
沿着前辈先贤的坚实足迹,站在新的起点上,体育学院又一次握紧了历史的接力棒。现任院长、博士生导师何玉秀教授满怀信心地说:“前辈们创造了光辉的昨天,今天的我们要以历史为荣,以前辈为师,改革创新,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要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拓宽办学思路,不断强化学校群体工作特色。要进一步吸引汇聚高层次人才,锻造和培育师德师风,强化高水平有特色的学院内涵建设,更好地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
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版权所有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南二环东路20号(050024) 电话:0311-80787700
本站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